查看原文
其他

尼克松总统: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杜克毕业生

张翼 昆山杜克大学 2022-06-23

“无论我曾经做过什么,或是将来可能会做什么,我永远都记得杜克大学在其中功不可没。”

                       ——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

提到尼克松,这位美国总统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曾在1972年访问中国,结束了中美两国之间二十多年的隔离和对立。此后他一直积极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中美建交和日后两国的全面合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样一位为中美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美国总统,曾经就读于美国杜克大学,在杜克法学院的学习和历练,为他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中美两个大国世纪握手

年少家贫,打工谋生

尼克松1913年出生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他的父亲靠种植柠檬和橘子为生。当地土地贫瘠,家里又买不起化肥,因此家里的果园收成一直不好,整个家庭常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为了贴补家用,年仅7岁的尼克松不得不到别的农场里干活,帮忙采摘芸豆,而每12个小时的工资仅仅只有1美元。童年打工的阴影,让尼克松此后一生只要看到芸豆,就会恶心反胃。

少年时期的尼克松

1922年,年仅9岁的尼克松又遭遇了家庭果园破产的厄运,他父亲不得不求助其岳父的担保,从银行获得了5000美金贷款,开了一个小加油站谋生。几年后,尼克松的哥哥不幸染上了肺结核,家里的重担大部分都落到了尼克松身上。他每天早上四点就必须起床,开着破旧的卡车去市区批发市场买新鲜水果蔬菜,随后匆忙的赶回到家里,洗干净摆放到货架上才能够去上学。

 

那个时候的尼克松,生活非常艰难,同时性格也很安静,他并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只喜欢在忙碌之余到钟楼安静的看书。这样的成长经历和性格,似乎与后来万众瞩目的总统身份毫无关联。

杜克奖学金助力学业,与卓越者为伍

20岁的尼克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杜克大学法学院,并依靠杜克大学提供的奖学金支撑学业和生活。初到杜克大学,尼克松被杜克校园的规模和美丽所震撼。在他的眼中,杜克大学的校园像一座中世纪的教堂城市,到处都是艺术精品般的建筑和郁郁葱葱的树木。

风景优美的杜克大学校园

杜克大学法学院当时采用判例教学模式,就是用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法官判例结合书本知识进行教学,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加切合实际的学习和运用知识。按照这种教学方法的要求,尼克松必须熟记数百个不同的案例和相关的法律论点,并且还要做到能随时将这些案例准确无误的梳理和运用到学习中去。一时间如此大量的学习任务使得尼克松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记忆和理解才能将这些案例正确的运用到实际的法律分析当中。

杜克大学法学院-世界顶尖法学院之一

后来,尼克松在图书馆自习时,遇到了一位高年级的同学比尔·阿德尔森。比尔是尼克松上一届的高材生,但同时也是一位因为意外事故伤到了脚而终身残疾的人。他们一见如故,常常结伴到图书馆学习,比尔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尼克松,使得尼克松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学业上精益求精

 

为了省钱,尼克松住在一间每个月租金仅5美元的小房间里,后来为了省掉这5美元,他甚至和朋友一起搬到了校园附近杜克森林中一座废弃很久并且缺乏水源和电力的农舍里。

杜克大学校园内尼克松油画像

在那个破旧的农舍,他们4个人只能合用两张大铜床。房间里半夜还有老鼠活动的声音。早晨醒来由于没有取暖的燃料,他们不得不在炉子里放上一些废纸,点燃的时候,大家就利用短暂的热源穿上衣服。即便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尼克松仍然刻苦学习,保持住了获得奖学金所要求的优秀成绩,用这些奖学金支撑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开支,使得自己的学业得以继续。

师从知名学者,培养领袖气质

在杜克大学求学期间,尼克松主动利用杜克大学提供的优秀平台,积极参与各项校园活动,培养和转变了自己的观念,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尼克松与法学院师生合照(1937)

他酷爱法律问题的研究,因此加入了杜克大学所办杂志《法律和当代问题》编辑部。该杂志是杜克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推出的供学生阅读的法律杂志,它主要针对美国当下所面临的法律和社会问题发表辩证性的评论。尼克松加入杂志社后,勇敢地探讨了许多以往人们忌讳的敏感话题。他所提出的关于公正对待美国黑人问题法律评论,引起了杜克学生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渐渐崭露头角的尼克松,因为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和杜克法学院院长一起做研究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使得尼克松获得了远比书本学习更加重要的收获——实践。在和院长一起进行研究期间,他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和院长一起进行的研究项目中,系统、高效的整合了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在和大师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法律对于尼克松来说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款和无法触碰的案例,而是充满温情和正义的武器,它可以真正被用来解决美国长期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

1969年1月20号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仪式

刚进入杜克大学的尼克松在种族问题上曾经有过狭隘的观点。但是在进入杜克法学院后,经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他终于明白,任何公民都应该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而种族的团结和和睦相处,是美国国家稳定繁荣的有力支撑。所以在他竞选杜克大学学生律师学会主席时,提出了反对种族歧视的口号,因而获得了大部分师生的支持。尼克松在杜克大学所发生这种转变,使得他日后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处理种族问题时,都一直恪守着这样的原则。

打破中美对立,走向合作友好

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

1972年,作为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访华期间两国政府共同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在经历20多年的对立后,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再次打开。而今,中美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硕果盈枝,两国合作仍然在继续深化。而尼克松,这位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生,将永远被载入中美合作的史册之中

从寒门子弟到美国总统,从思维狭隘到胸襟开阔,尼克松在杜克大学所受的教育无疑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尼克松自己所言:“无论我曾经做过什么,或是将来可能会做什么,我永远都记得杜克大学在其中功不可没。”



部分素材和图片参考自:

1. Blythe, Will. To Hate Like This is to be Happy Forever.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06: 7. ISBN 978-0-06-074023-8.

2. 维基百科:尼克松词条

3. 历史追学网:尼克松的故事、传记

推荐阅读

杜克名人的18岁,你想成为谁

《无问西东》里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何人才辈出

◆ ◆ ◆


▲向上滑动


昆山杜克大学

杜克教育 中美经历 国际视野


dukekunshan




昆山杜克大学

Duke_Kunshan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